阅读历史 |

第246节(5 / 6)

加入书签

就无法招架,兵锋迅速的指向了京城,对此情况,作为内阁大臣的杨嗣昌以及监军大太监高起潜都大为害怕。

就连一直不肯向建奴低头的崇祯,在这个时候,也开始害怕了起来,现在崇祯也很清楚,大明是一天不如一天了,军将们越来越不听使唤,文臣里面能干事的也没有多少,时下在朝中为官的除了要么就是只会相互窝里斗,要么就是只会空谈误国,现在大明可以说是内忧外患,难不成这大明王朝三百年的基业就要毁于他的手中不成。

对于如何面对这样的局面,不管是崇祯还是杨嗣昌等人,都一致认为,当下最重要的还是要先解决内部的问题,把眼下正“肆虐”于河南境内的刑天军先给解决掉再说,方能掉头对付关外的建奴,于是便都产生出了想对建奴服软的想法,说白了就是先向建奴妥协,作为眼下宠臣的杨嗣昌敏锐的便察觉到了崇祯的这种畏战的想法,于是他便暗中开始考虑,如何对建奴妥协的事情来。

可是朝野之中也开始察觉到了这种风向,顿时便一片哗然,还真就别说,大明的当官的虽然能力不强,但是在对建奴方面,却异常的强硬,根本没多少人支持对建奴妥协,使得崇祯和杨嗣昌等人既想和建奴妥协,又不敢大张旗鼓的说出来,只能偷偷的商量,暗中派人去找建奴商量割地赔款的事情。

但是这种事对于卢象升这样的人来说,是根本不可能接受的,卢象升进京之后,便因此和杨嗣昌还有高起潜发生了冲突,在卢象升看来,现在建奴兵临城下,杨嗣昌却想要和建奴签订城下之盟,是根本不现实的,即便是和建奴妥协,也必须要狠狠的跟建奴打一场,把建奴给打回去之后,再说这件事不迟,起码可以获得谈判上的砝码,不必付出太大的代价。

可是崇祯和杨嗣昌等人畏于建奴兵势太强,都不认为眼下大明的军队有任何获胜的可能性,与其将手头的兵力浪费在和建奴的作战之中,到还不如保存实力,回头待建奴退出关之后,再集中兵力,去将河南的刑天军给讨灭,自古以来攘外必先安内,等大明内部安稳之后,再谋讨伐建奴不迟。

不管他们想的对不对,可是在这种情况下,自崇祯以下的重臣一意主和,处处避战,使得卢象升这个名义上的总督天下勤王兵马的大臣根本就没法尽全力去对付建奴军,监军太监死死的把持着所有关宁军和京营的兵马,使得卢象升在率部入卫之后,仅能控制住手头上的两万宣大山西的兵马。

如此一来,卢象升便手头兵力不足,根本无法和入寇的建奴军进行会战,虽然在他入卫之后,率部在京师周边也和建奴军打了几仗,收复了一些被建奴攻占的州县,可是进入十一月之后,杨嗣昌和高起潜为了掣肘卢象升,又将卢象升麾下的兵马分给了新接替卢象升担任宣大总督的陈新甲一半以上,使得卢象升手头上更是没有了多少兵力。

(特别鸣谢昨日打赏的梦之守望和勇敢1023朋友!)

全面歇兵

肖天健是在十月初才在邓州收到了卢象升的那封给他的亲笔信的,当打开卢象升的这封信看罢之后,他独坐在大帐之中很长时间没有说话,良久之后他才仔仔细细的收起了卢象升的这封信,然后传令下去令麾下各部兵将暂停对周边地区的攻伐行动。

而肖天健在收到卢象升这封信的当天,便将邓州的镇守之事移交给了刘耀本负责,令其坐镇南阳,只需稳住时下他们实际控制区域,不得再擅自对襄阳用兵,而他自己则率领司徒亮的骑兵营立即便马不停蹄、披星戴月的赶回了洛阳城。

待肖天健回到洛阳城的时候,提前接到他命令的罗汝才、李栓柱、刘宝、罗立以及谋臣之中的牛金星、李进德、李信等人也都已经赶回了洛阳城中,等候肖天健的回来。

这些人都不太明白肖天健为何选择这个时候下令暂停军事行动,因为在他们看来,眼下他们刚刚秋收过罢,无论是兵将的士气还是粮秣的准备都处于相当良好的状态,而且中原一带的官军却实力大损,正是他们跑马圈地扩大地盘的好时机。

而且他们眼下已经一致达成了一个意见,就是东南两厢都开始发力,集中起两个集团的兵力,向南攻打襄阳,寻找机会突入到湖广境内,今后逐步将湖广这个大粮仓先给拿下,今后便可以不怎么再为粮食供应的问题发愁了,而且湖广相对来说人口要比河南稠密得多,在获取一个稳定的粮食供应地的同时,还可以获取更多的兵源。

另一方面朝东,以一路大军攻入两淮一带,逐步控制住两淮一带,如此一来,除了获取大批财源之外,也控制住了两淮的盐业,对于刑天军的财政来说,便可以使得刑天军获取用之不竭的财源,更重要的是可以彻底掐断大明南北之间的联络,断掉大明北方京师一带获取南方钱粮的支持,如此一来,大明便会很快崩溃,以刑天军取而代之便指日可待。

如果这两方面用兵都取得成功的话,不管北方的明军崩溃不崩溃,刑天军的都可以掌握住战略主动,向北可以攻入河北、山东取下山西,进而攻克北京城,抑或是向南也可以从两个方向夹击大明的留都南京,同样也可以摧毁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