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就是特殊炮制成粉的方法,这是递增套色法的方法,我都按萧先生的口述记录下来了。”
林三七接过这次资料,脑子已经有点乱了,心想光是一个研磨就有这么多讲究,这古法制药太难学了,太难搞了。
“接着,我们就要开始炼老蜜,将适当温度的蜂蜜与药粉和成药坨,放入瓷器中,密封,称为‘圈百日’,这样可以让药坨均匀滋润……
百日后取出药坨,用枣木锤抽打药坨,称为‘打百锤’,然后放在推丸板上,推制成同等大小的药丸。最后包金衣,挂蜡,包装。这清心正风丸就算是完成了。”
这一讲,就讲了差不多两个小时,林三七手上的资料已经有厚厚一打了,听得林三七两眼直迷糊。
萧友龙看着林三七似笑非笑:“怎么样,听懂了吗?”
林三七挠挠头:“大概,可能,有一些听懂了。”
潘晔却在旁边坚定地说道:“师父放心,我都听懂了,注意事项也记住了。”
萧老爷子欣慰地笑笑:“还好还好,小林啊,你是找了个好媳妇啊。”
潘晔一听脸又红了,林三七却是有点沾沾自喜:“那是,你徒儿是什么眼光。”
宋师傅也在旁边乐呵道:
“所以呀,小林大夫,你还怕别人模范我们的制药工艺?外人能逆推分析出哪几味药材来并不难,难就难在制作工艺上,清风丸一百多道工序,别人模范不来的。
哪怕是同仁堂的安宫牛黄丸,他们的制作工艺跟咱们的清风丸也有很大区别,所以从疗效上讲,他们的安宫丸是比不过我们的清风丸,到时临床使用过后就知道谁的疗效更好。”
第290章 片仔癀名被垄断
穿越到1960年后,林三七总是在思索中西医之间的差别。
哪怕他顶着一个中医世家子弟的名号,骨子里却是地地道道的西医,5年西医本科,研究生在读,学的都是西医的理论和知识,思维已经无法改变。
“西转中”在各大医院虽然很流行,但真要学好哪有这么容易?大多是冲着证书死记硬背去的。
所以很多时候看待中医时,林三七都不自觉地代入了西医的视角,这就让他变得很矛盾。
比如这个“水飞法”,又是研磨、又是搅拌、又是沉淀干燥、又是研散研细的。
在100多道工序里面,光是这一个小小的工序,就需要一个工人花费整整7天的时间才能完成。
效率之低,程序之复杂,简直令人发指。
如果大规模生产的话,光是这个人工费用就会让人绝望,一个是你很难招到这么多手艺人,水飞法绝对是个技术活,一般人干不了。
就算你招到技术工人了,大规模生产需要大量的工人,你人工成本吃不吃得消?利润能不能支撑?
其实从林三七这个现代人的角度来看,“水飞法”是完全可以用机器替代的。
比如你要的是药材的微细颗粒,那你完全可以花几万块钱买一台“800目粉碎机”,这种机器打出来的微细颗粒跟传统“水飞法”没多大区别,还能节省下大量人工费。
然后问题就来了。
中药制作是应该遵循古法,按传统的一套来?还是可以用现代化的机器设备取代传统工艺?
如果用的都是机器,生产线制作出来的药物,疗效跟传统古法能不能一样?
如果疗效和质量都一样,那用现代化制药设备提炼出来的中药,还叫中药吗?
这都是争议。
就像屠呦呦奶奶获得了诺贝尔奖后,争议非常巨大。
西医认为青蒿素本身属于一种化学成分,是从植物中提取出来,经过西医的技术提纯、研制,从而制成现在临床上所用的化学药物,算作西药。
中医派认为,获奖人屠呦呦在国家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工作,而不是在西药研究机构工作。
她申请的职称也是中医,而不是西医的;
青蒿素是从中药青蒿里面提取的,而不是在某种西药里面提取的;青蒿素的提取过程受到了中医书籍《肘后备急方》的启示,而不是什么西医书籍的启示。
由此可见,青蒿素绝对是一种中药。
也有中间派,提出一个“中医现代化”的建议。
就是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对中药进行研究、开发、生产、管理,以提高中药的质量和疗效,确保安全性,符合现代医学标准和国际规范的过程。
这一过程涉及到中药的种植、加工、提取、制剂、质量控制、临床应用等多个环节,传统中医全都需要改进。
但是也有强烈反对者,觉得中医有自己的一套理论和实践,为什么要按西医的一代来接受检测?
觉得这样做没有必要,同时也是在侮辱中医,所以强烈反对,坚决不改。
所以中医现在是真乱,从上到下,从里到外都乱。
现在的林三七也是靠着中医中药吃饭的人,已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