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搜索 繁体

第844章(2 / 2)

之后,需得有一场灭国之战确立威信。

嬴政点在韩国上:“就是它!阿姊,将寡人欲亲政之消息放给韩国知晓。韩国乖顺,韩国君在历代先王丧事时,尽皆亲自前来奔丧,于礼而言,韩国对秦无失礼之处;祖母乃是韩国人,韩夫人亦是韩国人,韩国每年所献亦是最多,于情而言,两国确实诸多瓜葛。贸然兴兵,秦不占理。”

说着,他便站起来,点在舆图上:“而今,寡人年幼,不尊礼强行亲政,在外人看来,此必招致秦国内乱。但凡为国君者,有几人肯臣服呢?一旦有机可寻,韩国亦不会放弃此等机会谋算我大秦。此时,大秦兴兵灭其国,此乃师出有名。”

桐桐:“……”提前亲政,你便提前伸出了你的爪子,灭六国之战,跟着提前了。

瞧,亲政之事尚未成,他已然再算计下一步了。

她起身应了一声:“这就去安排!卖破绽给韩国,使其主动犯错!”

新郑,韩国都城。

韩王高居王位,看着手中密报:“竟是要亲政!黄口小儿,未免太过于自大。”

朝中大臣议论:“此乃良机!”

“出兵否?”

“不可!小国寡民,征战不起。”

韩王捻着胡须:“韩非前日进宫,谈及在咸阳见闻。听闻李斯为秦王出谋划策,认为重农事,兴水利,可强秦国。此,是否可用?”

怎用?

韩王起身,一脸的兴奋:“择善水利者赴秦,说服秦王,修水利。秦国人口多,可若大兴水利,此必然耗损国力,此策如何?”

“彩!彩!彩!”

于是,在韩国找到一善于水利水工者,名郑国。

郑国手持舆图:“臣早年游历天下,过秦入咸阳,横穿关中,熟秦国山川河流。若想说服秦王,此水利需得为真,如此方有说服之力!”说着,他便点着舆图:“大王您看,只要引泾水东注洛水,便可灌溉卤地四万余顷。若真修成,关中必为沃野,再无凶年。只是,此渠长达三百余里,工程巨大……”

韩王鼓掌,大赞:“此等诱人之利,秦王焉能不动心?善!大善!此法耗尽秦国人力资财之时,寡人亲迎你归国,彼时,拜汝为上卿!”

“谢大王!”

而后,郑国入大秦,怀坏秦之计谋,托李斯引荐,献策修渠!

桐桐听说的时候,心中一万匹马奔腾而过——郑国渠啊郑国渠!嗯!你就是那使得关中变沃野,润泽关中平原两千余年的郑国渠呐!

第747章 秦时风韵(74)一更

嬴政看着被引荐而来的郑国:“韩人,为何来秦修渠?”

郑国满脸尽皆遗憾:“韩国小国,民寡,无力兴修水利以兴民。而秦国则不同,七国中,唯秦国最强盛,人口最多。亦唯有秦国,因蜀郡修都江堰,使蜀地变为天府,受水利之利,必重水利甚于他国。唯有在秦国,小民一身所学方有施展余地。”

嬴政看向挂着的舆图:“引泾水入洛水?”

“正是!”郑国走了过去,“大王且看,关中之地虽为平原,然地势并非无差。此平原乃是西北高,东南低。自泾水引水入洛水,利用高低地势之差,使得水渠自然而流动。”

说着,手指在舆图上挪动:“您看,此乃平原屋脊,正是平原中最高线。自此开渠,渠高于两岸田地,引渠水灌溉,亦是自流灌溉。”

嬴政跟着站在地图前,久久未语。

郑国指着泾河边一小山,“此山为仲山,山脚下为瓠口……”

桐桐想起关中之地流传的民谣,前两句是:九曲泾河弯,冲出龙口入泾渠。

瓠口其实说的是河道的形状,此处泾河拐数道弯,河面宽阔,河道如同葫芦形状。

郑国的手指又开始挪动:“此处为卤地,而泾河含泥沙,泥沙为肥地养料,泾河水灌溉,此卤地可为良田……”

桐桐又想起民谣的后两句:灌溉良田难计数,郑国仪址恩不忘。

后人不忘郑国之恩,却不知此时的郑国心中怀着怀秦、疲秦、弱秦之念。

a href=&ot;&ot; tart=&ot;_bnk&ot; css=&ot;lkntent&ot;/a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gt;≈lt;)

≈lt;a href=&ot;&ot; title=&ot;林木儿&ot;tart=&ot;_bnk&ot;≈gt;林木儿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入库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