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人看上去很欣慰,他站起身说:“想打工就跟我走吧,包吃包住,按单子分佣。刚听你说,会抹水泥是吧?”
“会是会,但你是谁啊?”屠广志紧紧地护着仅剩的那两个蛇皮袋。
“别紧张,你放心,工作之前我不用你交任何钱。”男人扶了扶鸭舌帽,像是知道屠广志一定会动心似的,自顾自地向前走去了。
而屠广志犹豫了片刻,也确实跟了上去。
黄昏的余晖温柔地笼罩下来,道路上的行人和车辆渐渐交织出一幅川流不息的图景。屠广志紧紧跟着那个男人,丝毫不知他将会去向何方,只是仰头望向这座繁华都市的时候感慨:这里就是无数人前赴后继涌向的首都,这里就是北京。
第24章 12、大地幅员辽阔,矿藏金银满山
2005年冬天,在鄂尔多斯电视台的本地频道里,专家正在侃侃而谈猛涨不下的煤价走势,从计划经济谈到了市场经济,从1997年煤价的一路下跌谈到了2001年的触底反弹。直到现在,缺煤的问题开始凸显,煤价也因为供应紧张的局面一个劲儿地往上涨。
“
主持人刚问,‘如何看待这两年煤价飙升的问题’?我认为供求关系是影响煤价的主要因素。国家刚刚提出煤电联动的方案,电煤价格由市场供求双方协商决定,一方面是煤炭需求大幅增长、另一方面是国家限制煤炭产能快速扩张。种种因素叠加在一起,使得我们煤炭的供需一直处于紧平衡状态。
”
煤价涨了,自然会有人得利。煤矿的征地和转让,让一批人迅速地富了起来,矿主吕春贵就是这样。
吕春贵只有中专文凭,但他毕业后通过和别人合伙融资捣腾商铺,很快挣了第一桶金。
那些年,成绩优异的同学们背井离乡去读大学,可成了大学生又能如何呢?大学毕业后还不是乖乖回到鄂尔多斯谋生。吕春贵自然不肯跟那群酸腐气的同学们共事,同学们看不上吕春贵的文凭,吕春贵也瞧不起他们的清高。说到底,道不同不相为谋。
捣腾完店铺,吕春贵那灵光的脑袋瓜又打起了煤矿的主意。煤价既然上涨,就保证了煤矿总会带来源源不断的新财富。于是吕春贵拿出10万入股了一家煤矿试试水,没过多久后再转手。这一买一转,人生的第一个百万目标顺利达成。
煤炭养活了一大批像吕春贵这样的人,煤价上涨带来的资金通过民间集资进入楼市,房价的飙升又创造了一个个的财富的神话。眼下,政府已经决定要投资50个亿,用五年时间建设出供100万人居住的康巴什新城。纵观周边各省,这座新城的蓝图宏伟又超前,无数个吕春贵们正准备拿出煤炭生产出的财富,加入到政府改造城市的庞大计划中来。
人们很难说清这里民间借贷的风气是何时形成的,但在政府的这个计划中,先是通过民间借贷聚集到资金,再贷款给房地产和新煤矿,令更多人享受到高收益。人们手中的钱多了,就会想要投资。投到哪里去?那当然是房地产。用吕春贵的话说就是:我们把地底下的煤转变为金币,然后存到地上面的存钱罐里。
11月底的空气中浮动着煤炭的味道,吕春贵正在研究着几个新楼盘。
去年这里的住宅均价还是1000每平米呢,今年就涨到1800了。这些年吕春贵越来越意气风发,他知道楼市必然会更加兴盛,就兴致勃勃地研究着地图,脑海中全是积累他财富帝国的美梦。
就在这个时候,手机突然响了。
“吕矿长,快回来吧,出大事故了,死人了!”生产副矿长大惊失色。
晚上九点,吕春贵不紧不慢地赶回煤矿。听说死者是一名刚招进来两个月的矿工,今天傍晚和同班的其他三位工友一起下井干活。事发时死者正在轨道上作业,可罐车突然刹车失灵,就在失控的状态下将他撞飞。
看着事故现场混合着血迹和煤渣的照片,吕春贵皱起了眉头:“死者叫什么名字?”
“吴文雄。”生产副矿长说。
对于善后事宜,吕春贵和副矿长们讨论了大半天。
副矿长原本想报警处理,可他话音刚落,就遭到了吕春贵毫不留情地拒绝:“报啥警,报啥警?你又不是不知道,招工时又不是严查的,劳动力登记一下就能上工,你等着警察来把这个井给封了?”
吕春贵知道,死了一个吴文雄并不是要紧事,毕竟劳动力是源源不断的,确保产煤量才是首位。这种时候要紧的是安抚好死者家属,肯定避免不了赔点钱的。但赔钱就赔钱,只要不影响正常生产就行。
在同班工友的联络下,死者家属一行三人自称从宁夏赶来到矿区。他们见到吕春贵的第一件事,就是出示了户口本和各自的身份证。
“您看好了,我叫吴文杰,是吴文雄的堂弟。”屠广志底气十足地说。
吕春贵自然不敢怠慢,对这三位死者家属务必是好吃好喝的伺候着。对付这种人,吕春贵万分小心,生怕哪点不如他们的意。正所谓光脚的不怕穿鞋的,他们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