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搜索 繁体

朕能走到对岸吗 第679节(2 / 2)

,儒术令士子寒门无出头之日。”

“门阀士族以儒为幌,独揽晋升大权。察举之制,本为选贤,却因儒术沦为士族子弟进身之阶。”

“四世三公之族屡见不鲜,寒门俊才,虽怀瑾瑜,却被屏诸门外。朝堂之上,多为庸碌之辈,凭门第窃居高位,致国政日弛,政治腐败。”

“且于对外及军事策论,儒术之“仁义”成羁縻。汉室秉持“以和为贵”,遇周边游牧之扰,常踟蹰不决。”

“将领过度拘于王者之师之正义,军事行动多受掣肘。匈奴犯边,汉军常因将者纠结于战之仁义,而失战机。且儒学之教化,使民渐失尚武精神,逢外敌侵凌,难组有效御敌之策。”

“由孝武时儒术之兴,至后世以儒术误国,非儒术本身之罪,实乃其传承致用间流于极端、僵化,失却与时俱进之活力。”

“时势如巨轮前行,若不能通变,虽至善之学,亦可为国之阻碍。”

“故此,儒学衰弊,当以新学取而代之,此乃势在必行之事。”

郭嘉这番话铿锵有力,掷地有声。

神色更是无与伦比的坚毅。

从当初的寒门子弟,走到如今的大汉司徒,文官之首,他从未改变过当初的理想。

他要亲手为天下寒门士子开一线龙门!

在场的所有寒门士子们都看向了郭嘉那瘦削但是挺拔的背影,不少人都湿了眼眶。

数百年来,朝代更迭,世家兴衰,寒门子弟登临高位也并不少见。

但无一例外的,在他们登临高位后,都成为了世家中的一员。

而郭嘉如今身为文臣之首,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天子宠臣,却站出来为底层的寒门子弟们发声!

“郭司徒……真乃大丈夫也!”

郭攸之抬手擦了擦泪水,颤抖着声音说道,对郭嘉的钦佩达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一旁的费祎也是一脸钦佩之色。

郭嘉完全没有这个必要这么做,可他依然选择这么做了,与天下世家们为敌。

“嗯。”

郑玄仔细听完郭嘉的这一席话,随后抬手抚须,徐徐答道:“郭司徒之言差矣。”

郭嘉挑眉道:“请先生赐教。”

郑玄道:“儒学乃立国之本,自周公制礼作乐,孔子删述六经,此道传承千载,为华夏之根本。”

“其教以仁、义、礼、智、信,使万民知廉耻、明人伦,国家方能长治久安。”

“若弃儒学,如大厦无基,何以立国?”

郑玄话音落下,郭嘉当即说道:“公言虽善,然今之世,非可比于往昔。”

“昔高祖、文景二帝在时我大汉崇尚黄老之学,无为而治;然黄老之学治国有余,强国不足,故而武帝登基后便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强我大汉。”

“由此可见,强国当因地制宜,顺应大势,而并非一成不变。”

“陛下贤明,欲要富国强兵,以图进取。若一味泥古于儒学,崇尚空谈,而不致力于农桑、水利、器械之发展,何以御敌?何以兴旺汉室?”

郭嘉并不正面应对郑玄的问题。

而是列举大汉摈弃黄老之学,改用儒学的例子,来论证新学的重要性。

郑玄神色平淡,说道:“农桑、水利、器械,固为要务,然此皆末也。儒学之根本,在于正人心、厚风俗。人正则国治,风俗淳则天下安。”

“若人人皆怀仁义之心,国家岂有不强之理?且夫治国之道,在于德治,而非以力服人。以德治国,则民心归之,此为长治久安之策。”

“郭司徒,公之变法图强、发扬新学之论,于强国虽有裨益,然儒学之根本,实不可废。”

“昔日,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成就霸业,又岂是仅仅靠管仲的改革变法?”

“更靠的是‘尊王攘夷’这一儒家大义!此大义让天下诸侯归心,齐国方能号令群雄!若弃礼义道德,仅恃武力与权谋,如何能服众?”

郭嘉深深皱眉,沉思不语。

郑玄见状继续说道:“秦以法家治国,严刑峻法,短短时间内便国富兵强,横扫六国,一统天下。”

“但秦摒弃儒家‘仁政’思想,苛捐杂税繁重,徭役无数,百姓苦不堪言。最终陈胜、吴广揭竿而起,秦朝二世而亡。”

“可见,若无儒学所倡导的仁义道德为基石,国家即便凭借强大武力与技术崛起,也难以长久。”

“再看文景之治。”郑玄目光炯炯,语气加重,“郭司徒言孝武皇帝是摒弃黄老之学、改用儒学治国方才令大汉强盛,实则不然。”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入库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