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人眼睛有问题的很多,不算那些因病导致的视物不清,光近视和老花都数不过来,以前的解决办法是买能放大字迹的水晶,不过水晶价高,买不起就只能忍着,反正那玩意儿也没多好用。
相公们用的新镜可以直接架在鼻梁上不耽误用手,这可比水晶镜方便多了。
人际关系这张大网铺开,很快京城的官员就都知道官家得了好东西赏赐给两府三司还有资历深的老臣。
眼疾在读书人中太常见了,难得有个方便的工具可以解决这个老大难,他们没资格被官家赏赐,能找到哪儿能买也行啊。
有钱能使鬼推磨,只要找到哪儿能买,就算远在海外他们也能想办法买到。
年纪大的臣子老眼昏花,试用过同僚的眼镜後越发急迫,衙门里的年轻官员也想试,只是年轻人多是近视,太子殿下送镜片的时候特意叮嘱过年轻人需要的眼镜和老年人用的不一样,所以那些年轻官员连试用的机会都没捞着。
就在此时,眼镜铺子在闹市中开业了。
那些年轻官员原本还在抱怨相公们小气连试也不肯让他们试,被推荐到眼镜铺子发现买眼镜之前还要各种测试,测完之後匠人记录数据才能打磨镜片後也不抱怨了。
测个视力出来身後就排了长队,他们不配抱怨。
是他们见识短浅不知配眼镜如此复杂,相公们愿意给他们指条明路脾气已经很好了。
打磨镜片需要时间,年轻官员测完视力後就去选喜欢的镜框,选镜框的地方比测视力的地方队伍还长,那儿不光有年轻人还有不需要测视力就能买镜片的老年人。
京城那麽多读书人,一家铺子能配多少眼镜,求官家多开几家吧。
贵也没关系,他们愿意拿出半年的俸禄来买眼镜。
不!一年!两年的俸禄也没关系!
大宋的官员俸禄算法复杂,有差事无实职者正常领俸禄,有差事还有职位的则可以加钱,俸料、衣赐、禄粟、添支、餐钱、职田、茶汤钱林林总总加起来薪水高的吓人,像苏景殊现在每个月光俸禄就高达四百贯,官职比他高的官员俸禄就更多了。
不过官员俸禄高花的也多,人至中年上有老下有小,能攒下钱的还真不多,所以眼镜店的价位并没有像赵清最开始计划的那样上来就上千贯,而是按质量十到三百贯不等,想要更贵的也有,不过得等到半年後才能买。
赵世子对经营眼镜店的差事非常兴奋,为此仔细研究了做生意的法门,还特意去请教他爹以目前工匠磨镜片的速度大概多长时间能让京城的官员人手一副眼镜。
他知道这麽算不太合适,不是所有官员都需要眼镜,需要眼镜的也不都是官员,但是先这麽算着让他心里有个数,如此也好计划开分店。
店铺刚打出名头的时候不能将价位定的太高,毕竟是能提高官员办公效率的东西,等大部分官员都有了再另外开一个专卖高价眼镜的分店。
赚钱也要看时候,打磨镜片的工匠都快磨出火星子了,实在分不出时间给那些炫富的纨绔。
被儿子求到头上的八王爷:……
崽,你是不是忘了如今正值春闱,京城不光有当官的读书人还有大批没当上官的读书人?
赵清:!!!
“妙啊,都是客人,子安选的时间真是太好了。”
参加春闱的读书人来自大宋各地,等他们买完眼镜回家乡岂不是就能把他们的眼镜生意做到大宋各地?
可惜子安当正经官去了,不然他感觉那小子比他更适合打理这些赚钱的産业。
瞧这开业时机选的多好,早半年或者晚半年京城都没有那麽多潜在客人。
不行,他得再多安排点磨镜的工匠,烧制玻璃的作坊也安排上,海外来的玻璃不够用,原材料还是得都掌握在手里才行。
爹在家慢慢算,他去找小夥伴商量商量怎麽扩大销路。
八王爷磨了磨牙,“直接找苏子安那臭小子算不比找本王快?”
不行,他得去找官家问问,那麽大笔的进项真的要让他们家这小子来管?
他可以保证他儿子不会贪污,可底下有没有人敢伸手就不一定了。
原以为只是个闹着玩的小店铺,之前也没说这店那麽能挣钱啊。
他是京城第一批受到老花镜的幸运儿,还是太子殿下和苏家小子亲自送来的,如今对制作眼镜的流程也算清楚。
年轻人佩戴的近视镜需要测过视力後再制作,他这种年纪上来的人佩戴的老花镜没那麽多要求,只要镜片足够多,工匠上手後制作的速度并不慢。
更重要的是,磨镜片很简单,只要知道要磨到什麽程度,随便找个官匠都能干。
因为眼镜风靡京城,京中烧制玻璃的作坊也越来越多,那麽问题来了,官家是想一直将生意攥在手里还是愿意让民间商贾分一杯羹?
别人不清楚他可清楚的很,这生意的利润海了去了,等民间那些作坊精益求精烧出更好的玻璃,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