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庶子功名路(科举) 第107节(2 / 3)

加入书签

粮食的人走后,寻芳过两日就要回去上学了,总是休闲不了几日。

这日跟王氏聊天,王氏也有些感慨。

“这人死的一年比一年多,真是什么时候是个头儿啊。南方怎么连年都是灾年,不是天灾,就是人祸。”

寻芳在一旁端着茶,说道:“今年明明都秋收了,但是买粮食的人反而变多了,卖粮食的反而不敢买,粮食价格不跌反涨,更叫那些难民没活路了。”

“哦,说道这事儿。”王氏见寻芳这么说,忽然想起什么似的,“你爹今年好像说,年底的时候我们这里要开粮仓施粥。我就听了一耳朵,当时说的时候,离这时候还远呢。过年的事情,谁还想到那儿去?”

“爹真这么说?”这就叫寻芳觉得诧异了。

毕竟叶镐也没给寻芳一种,会施舍粮食给难民的形象。

“他是这么说的。”王氏点了点头,随即又说道:“不过你爹这个人,肯定没那么好心。就是几大乡绅聚在一起说过话。如今你锦叔叔在京都,家里一应大小事儿,还是我们家最大头。

你爹那时候被人请过去,应该是全县大户人家今年都会弄这个,轮流着来。你爹不过是不想丢人罢了,反正咱们家的粮食,算上如今收上来的,还够吃一年的,今年放一些出去,不妨碍我们过日子。”

感慨归感慨,王氏一辈子没受过挨饿的感觉,同情一阵儿之后,还是照常。

“大过年的,好歹叫难民一顿饱饭,也算我们的功德。”

这事儿讨论完毕后,接下来依旧是打包行李去上学。

直到过年,都没有什么新鲜事情发生,就年底的时候,丹城果然各家乡绅轮流施粥。

好在他们这里难民也不多,时间一长,少许一些人还在丹城找到了工作。

王亨有些人脉,还帮几个人找到了活儿做。

之后一年,还算是风调雨顺,南方依旧不那么太平,但第二年春日过去,粮食好歹补给上了,寻芳寻思着,这两年要是都是丰年的话,估计事情很快就能平下去。

过着过着,转眼之间又到了丹桂飘香的季节。

今年乡试,寻芳打点了行礼,要直接从府学到省城内的贡院考试。

虽然科举是从隋唐开始的,但贡院却是宋朝才设立的,在宋朝之前没有贡院。

明代的时候,才又在各省城都设立了贡院,县城跟府城设立考棚跟试舍供他们考县试府试跟院试。

寻芳他们是带着仆人一起去的省城,当天下着小雨,寻芳他们租了一阵艘船,八月份赶考的人许多,路上常见到带方巾的书生。

寻芳他们是坐的一艘防水的穿,有些船是耐不住雨水敲打的,一般大雨天不出船。

寻芳他们上船的时候,就听到有人在后头呼叫:“等等!等等!这儿还有人要上船!”

撑船的车夫听到那人的声音,停下了手中的动作。

“这位客人坐别的船吧,我这船已经叫别的客人包下了。”

“敢问船家,今天还有船要开吗?”那书生身上背着包裹行囊,看着十八九岁的模样,身边没有帮衬的人。

他头上戴着方巾,细白的面皮,寻芳坐在船上朝外看,并不能看清对方的脸,只能看到他瘦的像一根竹竿。

那船家也好心回答:“今儿估计是没有了,我是最后一波。客人能明天早来吧,或许还能搭上别的船。”

原本这时候交通不便,一艘船就是叫别人包了,船家就是偶尔搭上一两个人,也没有什么。

但是寻芳早在这之前就已经料到这个,所以当初包船的时候,就已经叫元庆再三嘱咐过,不许让船家搭别人。

这时候为了安全起见,还是不要随便搭人。寻芳这里,也就是那么几个人。

一共是寻芳自己、杨雪松、叶寻芝、还有梁佩恩,另外还有三个仆人,除了杨雪松外。

其他人都是另外带了一个小厮,统共七个人,大家是凑钱,算人头份额平分了这船费,小厮们的钱,自然由主人来算。

就是这样,穿也差不多住满了人了,就是要睡,也没什么休息的地方,若再搭一个人,只能随便找船尾一处打铺盖睡下。这也是常有的,不过寻芳他们不同意多搭载别人。

就连这看着面善又黑瘦的船家,寻芳还担心他是个坏人呢,更别说再搭一个人上来。

那书生听说要再等一天才能有船,面上特别为难道:“船家,我是今年要去省城赶考的学生,你就行个方便,搭我一程行不行?路费,我自然也会出的,不赖你!”

“我不是在府学里的,到了这府城,多一日就多一日的费用。去了省城还要提早找下处住着,又要费许多力气。你就行我个方便吧!”

那船家笑道:“书生,不是我不想行你的方便,我这船是客人包了的,你跟我说是没用的,我还得听客人的吩咐。”

“那烦你去问一问你那客人吧,可否载上我一程?不需要什么特别好的地方,在船上,只要有个能吃饭睡觉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